“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表达”学术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在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展现出独特审美表达,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下,传承中华文明审美精髓、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对话并赋予其时代新义,成为当下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由南宁理工学院主办,南宁理工学院文理学院承办的 “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表达” 论坛于 2025 年 4 月 25 日在南宁理工学院东盟校区图书馆 618 成功举办。
“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表达”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汇聚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四位专家学者,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焕新” 为主题,围绕“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讲好广西非遗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梁祝’ 传说的传承特征与审美意义”“诗词高境与人生进境” 四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从多角度、多视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路径及其审美上的独特价值。南宁理工学院副校长杨鲜丽、文理学院院长梁梅、文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武钢、文理学院副院长庄杏湖等领导出席,论坛由吴名茜老师主持。
论坛开幕,南宁理工学院副校长杨鲜丽发表致辞。她表示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审美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能有效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新时期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期待通过本次论坛的深入交流,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南宁理工学院副校长杨鲜丽致开幕词
广西大学田春来教授就在“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这一议题中表示,中华传统文化语言表达是民族精神载体与基因密码,汉字作为古老文字体系,承载中华文明辉煌。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传统面临传承断层、国际传播壁垒等挑战。为此,需从技术赋能、教育革新、构建话语体系等方面助力中华语言当代转化,使其焕发生机,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魅力。
广西大学田春来教授发言
广西大学王红教授围绕 “讲好广西非遗故事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议题展开演讲。她表示广西非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纽带。广西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瑰宝,社会价值丰富,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专家认为通过 “非遗 + 乡村振兴”“非遗 + 展示展演”“非遗 + 社会推广”“非遗 + 文旅融合”“非遗 + 学校教育”“非遗 + 媒体传播”“非遗 + 国际交流” 等方式,能以鲜活形式展现非遗魅力,共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广西大学王红教授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陈金文教授对 “‘梁祝’ 传说的传承特征与审美意义” 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梁祝” 传说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凭借悠久传承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深受国内外民众喜爱推崇,其传承价值及审美意义丰富,在当代仍具强大生命力。此外,教授分享 “梁祝” 文化的新时期发展方向,即借助影视、舞台艺术、数字艺术等现代手段,让传说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广渠道走进当代人精神世界,展现其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为挖掘深层次审美意义和新时代文化传承提供新视角。
广西民族大学陈金文教授发言
广西民族大学李惠玲教授在 “诗词高境与人生进境” 议题强调了诗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生的滋养和影响。她通过引用大量古典诗词,展示了诗词对人们追求理想、提升境界的启迪意义,认为诗词高境对提升人生境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呼吁大家要珍惜和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鼓励年轻人积极接触学习诗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诗词传播学习方式,让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焕发光彩,引领人们走向诗意盎然的人生进境。
广西民族大学李惠玲教授发言
在提问答疑环节,参会学生围绕广西语言文化发展、中国民俗文化当代表达方式、中华传说审美价值意义以及古典诗词当代传播等问题,与四位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交流讨论环节:学生提问
本次论坛主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审美核心价值的时代焕新,合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传播路径,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对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不断向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师生合影
(一审:谢木连;二审:庄杏湖;三审:金飞、马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