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News】南宁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南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求真”与“表达”的双向能力,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南宁理工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354名师生(含4名老师、350名学生),于2025年5月在广西南宁市南宁广播电视台、南宁市人民公园开展了为期1天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公园20分钟效应”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提升新闻技能、深化社会认知。
参访广电前沿,筑牢理论根基
在台史馆参观中,通过珍贵史料与影像,深入了解南宁广电事业的发展脉络,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的转型历程激发了学生对新闻行业的探索热情。
随后,师生们走进800平米演播厅,沉浸式体验灯光秀、虚拟演播等融媒体节目制作流程。南宁广播电视台一线记者现场展示采访设备操作技巧,并围绕“如何在新闻现场捕捉有效信息”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解析开放式提问、速记技巧及伦理规范,为学生们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记者老师强调‘提问要像剥洋葱’,让我明白好的新闻源于对细节的层层挖掘。”
图1 演播厅观摩学习
聚焦公园议题,开展实地采访
师生分组前往南宁市人民公园,围绕“公园20分钟效应”展开多元采访。在自然层面,学生们采访园艺工作人员,了解珍贵花卉的培植技术与生态价值;文化层面,通过与游客交流,记录公园作为城市“精神绿洲”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一位退休教师提到:“每天来公园散步20分钟,既能感受自然,又能遇见老友,这是都市里的‘慢时光’。”
社会层面则聚焦公园功能变迁,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与政策资料,分析公园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层关联。针对“相亲角火爆”“年轻人公园发呆”等现象,学生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比不同信源观点,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建议通过举办夜间文化活动丰富年轻人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
图2 人民公园实践探索
技术赋能实践,多元成果展示
实践过程中,数字工具成为学生的“得力助手”。语音转文字软件提高了采访稿整理效率,数据可视化工具则让“花卉种类分布”“游客年龄结构”等调研结果直观呈现。新媒体创作环节,学生们用手机拍摄采访花絮,剪辑制作短视频,以“vlog+新闻解说”形式还原采访现场。
学生们通过撰写采访手记,复盘“认知被颠覆的瞬间”,一位学生反思道:“原以为公园只是休闲场所,深入调研后才发现它承载着城市记忆、社会互动等多重功能,新闻采访教会我用‘立体视角’观察世界。”
图3 学生拍摄现场
此次实践是南宁理工学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广电理论学习—公园实地调研—新媒体创作”的闭环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采写的核心技能,更在关注社会议题中强化了文化共情与责任意识。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多元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的未来公民。
撰稿:谢木连
一审:罗婉莹
二审:覃学鹏
三审:刘武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