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瓴土工】南理三下乡|乡青实践队 南理学子返回家乡探寻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思路

来源: 作者:唐卢柯德 杜锋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打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利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7月9日,南宁理工学院土木与工程学院“乡青”实践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坛利村现代种业科技园无人农场,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观察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记录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落地实践。

周鹿镇现代种业科技园无人农场位于马山县西南部,地处低山丘陵地区,群山环绕,水稻、玉米为当地主要农作物。广西历来旱灾多发,马山县更是南宁市重旱区之一,当地水稻、玉米常因缺水大幅减产,农民收入通常难以保障。然而抵达坛利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金黄稻浪,穗粒饱满,长势喜人——数字灌溉与精准水肥、虫害预防一体化技术让昔日“望天田”变成了“稳产田”。

团队找到驻地的陈坚站长,详细了解无人农场的运作模式。“农场占地面积近700亩,共种植试验作物十余种,包括红米、黑米、细粒米、玉米等。”陈站长欣慰地说。队员们顺着陈坚站长手指的方向望去,偌大的稻田空无一人劳作,唯有高杆上的摄像头静静环视整个无人农场。队员不免好奇,农忙期间居然会有休息日。陈坚站长看出了团队队员的疑惑,接着说到:“农场的管理一般一个人就够了,通过摄像头的整体监控,自动化水、肥调配和虫害预警,坐在办公室就能远程调度。”

据陈坚站长介绍,整个无人农场均采用智能化运营,借助摄像头、气象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将农田信息传输至总控系统,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此处均采用无人机开展作业,施肥、施药均由无人机负责。闲暇之时,我也会操控无人机查看田间具体情况。”陈坚站长补充道,“该系统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切实达成了科技助农。集中规模化生产,使整个农场近700亩土地仅需三至四天即可完成收割,而下一批种子则会在收获结束后即刻播种。以往人工进行收获和种植需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农忙”工作,如今不到一周便能全部完成。”

图为无人农场负责人介绍农场自动化设施。韦河杉 供图

在感慨科技力量之强大时,队员们亦萌生了新的疑问:农场已实现了劳动力的解放,是否会影响原先农民的生计?陈坚站长的进一步介绍,立刻打消了众人的疑虑:“当下大部分田地处于闲置状态,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或上班,也不愿在此务农,如今村中仅余一些老人,再过几年他们也力不从心了。

然而,大量田地荒芜并非良策,索性将其全部整合,重新规划为现代化农场。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原先的村民还能获取土地租金。同时,农场拓宽了原先的道路,增设了凉亭,晚间村里的老人常至田间地头纳凉闲谈,此外,这里也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地,助力乡村旅游发展。”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科技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村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田间凉亭之下,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与稻田的葱茏绿意相互映衬,绘就了一幅和谐的新农村图景。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田地闲置问题,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传统农业重焕生机。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水稻生长情况。韦河杉 供图

在离开农场之前,队员们望着农场远处的老式引水渠,终究还是提出起初所忧虑的问题:连年的旱灾是否对农场造成了影响?陈坚站长听闻后,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的灌溉系统直接与水库相连,通过全自动水渠,并借助智能手段调配水资源,从而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获得充足的灌溉。倘若放在过去,这样的旱情必然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乡青实践队的队员们听完陈坚站长的答复,心中已经对未来中国数字乡村发展和科技如何改变传统农村拥有了清晰的答案。

坛利村田埂上,传统农业正被科技转变为无人农场。这是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科技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当代青年致力于科技创新,探索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一审一校:闫  坤

二审二校:杨笑宇

三审三校:秦  磊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招生处

  • VR实景

  • IPv6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09 2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