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瓴土工】南理三下乡|乡青实践队探访广西马山县农业数字化跃迁成果
农业数字化一直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025年7月9日,南宁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乡青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南宁市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以“探寻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农业数字化+智慧农田”建设成果。
走进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实践队员们便领悟到什么是“看山不是山,看田亦非田”——屏幕上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与千里之外的农田相连,方寸之间,一键切换,万亩良田跃然而出。马山县制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已自发开展选育种活动,并建立地方种质资源库。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锚定现代种业新赛道,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科技特派团专家的助力下,实现校地合作,政产学研相结合,探索以种业为驱动、以数智赋能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科创—制繁种—产业”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图为中心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们展示万亩良田的实时监控画面。韦河杉供图
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试验田通过部署多光谱监控、灌排系统、气象监测、虫情测报、无人机自动巡查等智能终端,实现从农田数据采集到农事建议生成的闭环管理,生产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队员们纷纷感慨,过去靠天、靠人、靠体力的农事,如今仅需通过一块屏、一条指令在总控室便可轻松实现:轻点鼠标,智能灌溉开启,千亩水肥精准到株;滑动指尖,病虫害预警同步推送,最佳收割时段精准定位。时间与距离被数据折叠,经验通过数据得到高效优化,每一粒种子都在虚实共生中完成从“经验”到“智慧”的进化。
图为马山县本土自留种。韦河杉供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多次指出:“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实践队走进马山县种子展览馆参观:高产水稻、玉米土种静卧玻璃瓶中,叙说一粒粒“芯片”的时代接力;生于漆黑崖壁的金银花,与红糖、黑糖,以及马山本土品牌——蔡家花生油、本地压榨大豆油等特色产品,逐渐成为马山经济新的活力引擎;扎根于旱地的旱藕、外观长相会跟芭蕉芋相似,人们通常会对其进行一个二次的加工,做成旱藕粉,在曾经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没有饭吃,更别说零食,嚼上一口旱藕粉,甜甜的,就是那一辈马山人儿时的味道。展示厅里的鸡汤罐头,牛肉加工品、蚕蛹、柠檬鸭等民族特色产品,将烟火气封存成即食乡味,让人们的餐桌越来越丰富。除此之外,马山县民族企业还紧跟时代潮流,创新自身产品,如最新的马山黑米茶,是经过特殊工艺烘焙加工过的黑米,开水一冲,米香四溢,花青素与微量元素在杯中绽放,暖胃亦养心。
图为实践队在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合影。韦河杉供图
经过此次调研,队员们看到马山县以种业振兴与数字化融合为主线,进一步建设数字乡村综合平台及制种产业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以种业全链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应用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山数字农业将会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审一校:闫 坤
二审二校:杨笑宇
三审三校:秦 磊